看看北京新乡村什么样

2023-12-31 06:13:16 新闻中心

  建造新乡村,是当时全国的大事。可是,今世新乡村什么样?这在许多人心中仍是个谜。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国内首个新乡村建造科技效果展——“2009科技促进北京新乡村建造博览会”,把观众带进了正在发生巨变的京郊新乡村。

  作为首善之区,北京中关村的科学技能创新堪为全国榜样,京郊新乡村建造相同与众不同。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介绍,科技在京郊“支撑新产业、建造新环境、造就新农人、探究新机制、发明新日子”中发挥了巨大效果,使农业发生了功能性改变,农人发生了观念性的改变,乡村发生了由外至内的改变,呈现出城乡统筹协调开展的新局面。

  京郊特别是京郊山区,冬天冬风寒冷,寒冷刺骨,取暖是个大问题。现在人们不再为取暖忧愁。

  一座精巧的二层小别墅。廊檐前是一层巨大通明的玻璃墙,冬天保温,夏日隔热;房顶上,太阳能光伏板用于发电、取暖,还可烧开水,既节能又环保。这个生态屋既是展会上的模型,更是京郊乡村的实际。

  杨伟光介绍,未处理冬天取暖问题,生态屋将多项动力环境实用技能集于一“屋”,成为北京市科技兴农的要点内容之一。北京市可持续开展促进会秘书长马伟芳介绍,京郊有的乡村成批盖起了生态屋,平谷区玻璃台村上百户住进了生态屋,太阳能房顶连排成行,华美壮丽。

  专家的解说,让旁听的城里人个个仰慕:京郊生态屋有十种类型,乡民可根据自己状况恣意选择;城里房子都是墙体外层保温,而在乡村建生态屋,是内层仍是外层保温可自选,若墙外贴了瓷砖,就可做墙内层保温,相同冬暖夏凉;平谷乡村的太阳能光电板,有自动型的——随时接纳太阳能,也有自动控制型的——想接纳时才接纳;还有保温窗布、太阳能热水器、太阳能路灯、生物质采暖炉……生态屋每个旮旯都充溢新科技。

  污水横流,是以往北方乡村难以避免的问题。特别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天,一层层污水泼上去就冻成了垃圾堆。可是现在走进京郊许多乡村,却看不到四处横流的污水,它们到哪里去了?

  使用抛弃污塘,不必挖坑,就建起了选用生态技能处理污水的人工池塘,这边污水流进去,那儿清水流出来,不只污水旧貌换新颜,还多了一处调理气候的湿地。这是展会上的展现,也是昌平县康陵村的实际。

  还有比展会图片更美的。那幽丽的池塘,竟是怀柔县红螺寺村的生态污水处理场。马伟芳介绍,红螺寺村使用现成的温室,在温室水池中栽培荷花、美人蕉等,使用植物的根系培育微生物,净化流进水池的污水。生态污水处理技能好处多多:净化后的清水可冲厕所、乃至养鱼;污水里有机物多,水中栽培的荷花、美人蕉等不必上肥,就能长得好,花期还更长。

  生态污水处理有多种方法。房山区西地村轻轻歪斜的芦苇地竟是又一种污水处理场。不同于红螺寺村的温室、水池、荷花,这里是

  露天长在湿地上的大片芦苇。更奇特的是,污水从铺有防渗层的土壤中流过,从另一头流出,即可被过滤、净化。

  奇特的科技效果使用在日常日子特别是生产中,使京郊乡村大变样以往仅仅海外奇谈的精准农业,现在已走进寻常农户家,协助完成科学管理。

  许多科技新效果是怎样被广阔农人承受、使用的?除了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、加大投入外,树立起有说服力的科技演示点,调动起农人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,是重要一环。

  杨伟光介绍,在科技项目推行初期,经过深化调研,选定合适当地开展的优质项目,建立起演示点。演示点看得见、摸得着,吸引着广阔农人。用演示点引路,政府的惠农科技办法变成了农人的自发要求,从“要你做”,变成了“我要做”。

  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。百村蔬菜种类更新演示工程共推行新种类150个。到2007年末,带动农户2.6万户,带动菜农增收6933万元,辐射北京菜田面积的1/3以上,累计新增纯收益3.02亿元。

  在农业先进适用技能推行方面,已建成农业科学技能演示基地100多家,推行了1000余种新种类新技能。2007年北京农业科学技能进步贡献率到达60%以上。

  为了推行农业新技能,北京市科委从2006年开端组成乡村科技协调员部队。两年中,建立起一支7000余人的乡村基层科学技能人员部队,以农人服务农人,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,变“科技下乡”为“科技驻乡”。

  乡村科技协调员不仅仅“技能员”,仍是上传下达的“信息员”、掌握需求的“协调员”、衔接商场的“推销员”,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、农人增收。

  此外,新机制还有许多:创新式城镇、乡村科技服务港、爱农信息驿站、可持续开展试验区建造等等。

  在新机制效果下,新式农人在生长,渐渐的变多的农人从学科技到用科技、迷科技。

  展会上有一种“暖气吊炕”,对节能“吊炕”加以了改善。节能“吊炕”从炕下伸出几条“腿”,使大炕离开了地上,让更多的热量散发在房间中。而“暖气吊炕”又在节能“吊炕”基础上增加了暖气管道,与房间中暖气管道衔接,愈加节能保暖。其发明人便是顺义区龙湾屯镇乡村科技协调员焦自忠。

  展会上还有一个相似加长版大拖车的模型。工作人员介绍,把它开进田间地头,把抛弃的秸秆从机器一端塞进去,不久就能从另一端流出分化组成的生物质燃油“这不光处理了曩昔农人燃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,并且还能使农人增收。”这一变废为宝的发明人也是农人。这几位农人因而获得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,成立了一个企业,总经理便是他们的村长。(本报记者吕贤如)

渝ICP备 18016295号-1